应该说,去参加一次数模的想法开始于高中。
我所就读的是一所集训营式的高中,一切学习、生活乃至课外活动都毫无疑问地以高考为目的。这样一来,那些与高考无关的有趣的事情反而给人更深的印象。而数学建模,就是高中数学老师在课上无意提起的,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我记得那是在讲一道圆锥曲线题目时,老师无意间叉开讲到了数学在大学中的重要性,继而提到了作为大学生多项全国性竞赛之一的数学建模(他提到的另一项程序设计竞赛我也有幸在大一参加了),最终论证我们要好好学数学。从那时起,虽不曾认真研究,但“数学建模”这个词汇却飘飘然进到了脑子里。
本以为大一下学期就能体验一把校数学建模竞赛。虽然也曾尝试过组队,但最终因为自认为水平欠佳,找不到合适的队友,手上其它事情比较多等等所谓的理由而不了了之了。在大二下学期校数学建模的竞赛通知挂出来以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学长,恰巧他也有参赛意向,于是他找了另一个学长,我们三个就组了一个参赛队伍,名曰:“斐波那契”。
我将这次数学建模的流程归纳为“学习新知识——分析探讨新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利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题目所涉及的领域我并不熟悉,因此在七天的竞赛时间中,学习新知识占了很大一块。这次竞赛的题目是基于大气污染评价的,由于背景知识的欠缺,光是论文就看了十几篇。有了知识储备,后来建立模型,利用MATLAB模拟污染物分布以及修正就简单多了。由于专业原因,我自然要承担组内大部分计算机模拟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正式开赛前及开赛后的几天,我也学习了一些MATLAB知识。也许编程语言这种东西确实在需要用的时候才能学得好,像高中时尝试学C语言一直没学会,而MATLAB几天速成就已经能上手了。
数模这几天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天刷夜了。记忆里,我还没有由于工作学习原因真正意义上刷过夜。而第一天刷夜,我们真的从天还亮着的时候干到了天刚亮起的时候。其实一个团队一起认真干一件事是很快乐的。那个晚上,我们一步步修正我们的模型,一次次发现错误。每个人都尝试着提出优化方案和可能的缺陷,然后整个团队一起讨论解决。看着在自己的努力下,模型一次次变得更加成熟,一次次趋于完美,疲劳感渐渐散去,喜悦感油然而生,那是看到自己的努力转化为成果的喜悦。同时,学长对问题思考的全面性也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使我更冷静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在第二个刷夜的晚上,我无意中说:“这次怎么说也得拿个好点的奖次吧,我们都这么努力了”,学长答:“这可不一定,又不是所有努力都会有结果”。当时还想去争辩,不过现在想想也确实是这样。毕竟参赛队伍有两百多支,谁又不是那么努力地在做呢?也许最终我们的成绩只是一个参赛奖,但在我今天看来,这已经不重要了。我本没有带着获奖的目的去参加这场比赛,同样地,我现在也只将它作为我的一次尝试,一次经历,一个回忆。既然比赛结束了,那我也不会再去关心它本身。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结果,但每一次努力都会使生命少一分遗憾。参加数模是我很久前的一个愿望,而此刻,我已将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