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人

一些纯粹的思考

美国游
点击查看大图

传说,纽约每个圣诞周都会点亮全球最大的圣诞树。正是由于这个不可证实的传说,我们策划了这场美国东部旅行。虽说我们最终没能见到那棵无比浪漫的圣诞树,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第零天(12月15日)

晚上,吃完外送的寿司,我们乘坐公交去了温哥华机场。我对温哥华机场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中文提示牌。整个机场的提示牌都采用英语、法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让人觉得无比亲切。

飞机上噪音一直很大,基本整晚没睡。用Kindle翻了几本漫画,不知不觉便到了纽约。

第一天(12月16日)查看相册

早晨,飞机降落在纽瓦克机场。我们四人在机场租了一辆车,准备前往曼哈顿。与想象中不同,在美国开车情况并不比中国好。刚出机场,由于对向车道没有隔离带,我们不自觉就逆向行驶了。城郊道路上,基本没人遵守限速标识,我们差不多超速百分之五十才跟得上前车。这时便暗自感叹,要是这路上有摄像头,交管部门应该是赚翻了吧。接下来,我们还遇到了加塞,强行变道等行为,不一一列举了。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是中国移动的国际漫游居然连不上Google,没有谷歌地图手机基本就没用了。用了美国的网络还能受到中国特色待遇真是不得不感慨中国政府对国民限制之深。

进入曼哈顿,交通状况更为糟糕。引用同学的一句话,“一直觉得北京上海堵,直到我来到曼哈顿”。道路两旁停的车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看来美国人并不擅长开车,也忽然觉得租车保险费那么高是有道理的。

吃过简单的午饭,我们去了时代广场。传说中的地标性广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无非是四周装满了巨大的显示屏,放眼望去全是广告。之后去的曼哈顿中心广场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在高楼密集的曼哈顿中心,一个广场虽说有些突兀,但确实非常惬意。广场是长条形的,东西方向很窄,站在一头就能看见另一头;南北方向很长,具体多长我也无法评价,总之那天怎么走也没走到头,于是走累了我们就回去了。

如果说纽约人嘲笑中国式过马路,那一定是五十步笑百步。纽约的行人不会看信号灯,只要没车,就当是绿灯。这时要是车来了,如果同时过马路的人多,就车让人,否则就是人让车。纽约司机也是习惯了这种过马路方式,没见过有按喇叭的。

曼哈顿的地铁系统老旧并且及其混乱,地图上画满了各种颜色的地铁线路,仔细看便能发现十分严重的冗余现象。

天色渐暗,我跟一个同学又去了时代广场看了夜景。不得不说,纽约的夜景确实壮观。如果说北美地区哪个地方可以像上海那样24小时繁忙,恐怕也就纽约了吧。但说实话,我对纽约这座城市并没有好感。这是一座想钱想疯的城市,行走在路上,不时就能碰到费尽心机想赚游客钱的纽约人,甚至停车场都流行宰客。

第二天(12月17日)查看相册

一大早去了9.11遗址–归零地,那里早已被改建。原世贸中心双子塔处被改建为相同的两座水池–南池和北池,水从池的四壁留下,池底的中间还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池底的水不断流向这个洞中。南北池的中间是9.11纪念博物馆,导览手册的第一句话便是“让我们铭记这次灾难,以消除偏见、冷漠与无知”。2001年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航班,其中两架分别撞上了双子塔的南塔和北塔,双子塔塌下时的废墟砸毁了世贸中心其余五幢大楼,第三架撞上了五角大楼,第四架由于乘客反抗,坠落在宾夕法尼亚的一块空地上。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名恐怖分子袭击前一晚留下的遗书,我不得不感叹精神力量之强大,以至于被洗脑者可以不顾性命心甘情愿地成为野心家的工具。对世界的偏见与对洗脑者的忠诚点燃了这些极端分子心中的仇恨,其结果便是无数平民死于非难。

下午我们乘船去参观了自由女神像,“自由”这个词已经扎根在美国文化之中。宪法、公园名称、机场名称……,到处都有自由。雕像在一座岛上,环岛的路上到处可见白鸽。自由女神像遥望的地方,正是纽约的核心区–曼哈顿中城。

晚上我们登上了帝国大厦。这是一座建于经济泡沫年代的大楼,正是因为太有钱了,建设方得以雇佣数以千计的劳工,以至于这幢大楼在约1年时间内就得以完工。天气很不错,在观景平台上,整个曼哈顿尽收眼底,远处还能隐约看见自由女神像。由观景平台上顶楼的电梯非常有特色,是老式的手摇电梯,当然电梯门也是工作人员手动关的。下楼时,角落的牌子上用英文写着游客可以免费领取一张登塔证明,然而拿到证明时却发现这张所谓的证书采用中文为主,英文在下方标注的格式,略感一丝黑色幽默。

第三天(12月18日)查看相册

一大早便离开纽约驱车前往费城。费城是美国的前首都,影响深远的独立宣言就在独立宫中得以通过。我们先去了自由钟,随后便拿票去了独立宫。美国许多景点都不需要付费,但是需要排队领票,自由宫便是这样。顺带一说,美国所有景点都有或严或松的安检,可见恐怖袭击对美国人心灵的伤害之深。参观独立宫主要在于了解美国历史,换句话说就是练了一下午的托福听力。美式口音的连音特点非常明显,我承认很多地方并没有听懂。

接下来我们去了一个印刷局。这里还采用着最古老的印刷技术,当然主要是用于展示了。简单来说,就是先把文字镜像刻在木块上,再选取需要的木块排列。费城人还是相当热情的,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感兴趣,花了半小时详细介绍了这种印刷技术,特别是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处理小写的j占用前一字母空间的情况)。

晚上品尝了费城特色的芝士牛肉卷。在美国这几天,我能深刻体会到美国人对食物并不讲究,总之能吃饱就行。因此,给我留下印象的食物并不多。但芝士牛肉卷却是其中之一。随后参观了费城的华人区,名为费城华埠。感觉北美地区华人区都差不多,都是整条街的中餐馆。费城华埠还是挺大的,从城中心一直延伸到城郊。

第四天(12月19日)查看相册

离开费城,我们本打算顺道参观巴尔的摩,但听说这座城市治安很差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可见城市声誉的重要性。

经过将近四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和想象中不同,只是一座小城市。在华盛顿的各个位置基本都能看到中心的华盛顿纪念碑。由于已是下午,我们只去了华盛顿纪念碑和白宫。当然白宫是禁止参观的,周围有警察二十四小时执勤。正对着白宫门口就有搭着帐篷的抗议者,有要求核裁军的,有要求停止支持以色列的……白宫四周基本没有对公众开放的高楼,没有理想的狙击点自然就比较安全。

晚上,我们参观了国家公园中的圣诞树群。它的主体是一棵大圣诞树,旁边还有两排小圣诞树。旁边立着主要赞助商Google的创意广告,大意是吸引女性接触编程,邀请她们在一个网站上编出一棵圣诞树。

第五天(12月20日)查看相册

沿华盛顿纪念碑的一整个街区都是博物馆,因此今天我们主要的行程就是参观博物馆。鉴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去了自然博物馆、航天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中的一个区介绍了人类起源。各种多媒体技术与模型展示将这些知识说得清清楚楚。博物馆中还展示了各个进化阶段的人种大脑模型,各项细节变化清晰可见。想到自己初中时靠背课本获得的相关知识,不禁感慨这才是教育。

航天博物馆介绍了美国的航天史。与脑海中的印象不同,航天器非常狭小,航天员在航天器中只有刚好能坐下人的空间,因此在飞行过程中基本只能一直坐着。美国博物馆的建设都比较完善,比如航天博物馆有专门模型用于体验航天器内部构造,专用设备用于比较真空和地表环境下各类差别……美国航天史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航天博物馆内容也非常多,我们迫于时间限制只看了一部分。

相比之下,历史博物馆就没有什么亮点,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国本身就没什么历史。正因如此,很多近十年的历史也被用于展出(比如苹果公司的iPod)。

晚上我们去了国会山。由于国会大厦正在整修,我们本应看到的标志性圆顶被脚手架覆盖了,算是一种遗憾吧。国会大厦门口也有一棵巨大的圣诞树,风格与国家公园的完全不同。在国会大厦门口停留了片刻我们便起身返回旅馆。

第六天(12月21日)查看相册

早晨我们步行前往林肯公园。由于错过了麦当劳并且刚好是周日,我们一直找不到可以吃早餐的地方。幸好林肯公园里有一个售货亭,我们不用饿肚子逛一天。

我们依次参观了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朝鲜战争纪念碑和二战纪念碑。与中国不同,美国没有给战争冠以正义和非正义之名。这些纪念碑的目的更多的是纪念为国家牺牲的士兵而非战争的胜利。纪念碑旁还有一本厚厚的名录,记录着战争中死去的美国士兵。朝鲜战争纪念碑旁的讲解员告诉我们,“中国游客正在改变,十年前,中国游客都穿着统一的服装,跟他们说Hello他们不会搭理你,现在中国游客正变得多样化。美国也从朝鲜战争对中国敌对的态度转变,美国人正在接受中国,我们大量使用中国的产品,就代表着我们接受中国”

下午我们参观了邮政博物馆,了解一封邮件如何到达目的地。比较新奇的是博物馆中的硬币压制机,后来发现北美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机器,用于把1美分压制成各式纪念币。

今天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离开华盛顿之前的埃塞俄比亚大餐。晚上经Google推荐,我们来到了一家十分偏僻的埃塞俄比亚餐厅。埃塞俄比亚菜的主食是一种特制面包,有极重的酸味和淡淡的辣味,带着浓重的异域风情。所有的其他菜都是用这种面包包着吃,神奇的是,包了不同的菜以后,面包的味道会有轻微的变化。埃塞俄比亚菜虽然味道奇特,但是不失为令人难忘美食。

吃过饭我们乘坐跨夜长途汽车前往巴弗罗。巴士非常高级,带有厕所插座及无线网络。我在交通工具上向来睡不着,果然在巴士上也不出所料。

第七天(12月22日)查看相册

凌晨四点,在最后一个休息站,我买了一个赛百味当早饭。车晚点了一个小时,不过最后一个小时我居然睡着了。

来巴弗罗的目的当然是看尼亚加拉瀑布–全球最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确实非常壮观,称其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说实话即使这趟旅行只有尼亚加拉大瀑布,我也觉得不遗憾。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美加边界,我们当天的旅馆在加拿大。因为视角的关系,美国这侧基本看不到瀑布,而加拿大在瀑布的对面,是极佳的观景点。在美国这侧,只有一个观景平台,上面可以看到小瀑布,因此在观景平台上逗留片刻后我们就前往加拿大。走过彩虹桥,我们进入了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城。加拿大的海关工作极为仔细,问了好多问题才给我们放行。

加拿大这侧的饮食显然比美国要好很多,基本都能算上“好吃”。中午吃过日本料理,我们先去了蝴蝶园,绕蝴蝶园旁的公园走了一圈。随后我们去了加拿大侧瀑布处的桌石。相比于美国侧观景平台上看到的瀑布,桌石处的瀑布要壮观的多。水流顺势而下,声音震天,溅起的水汽弥漫在空气当中,使我们看不清瀑布的中心。瀑布流下的悬崖已经被严重腐蚀成一个半圆,可见水流威力之大。尼亚加拉城的观景步道环绕着桌石,因此我们得以近距离的观看瀑布。再走近,瀑布激起的水汽从天而降,似倾盆大雨,走过这一段路,身子便全湿了。朝反方向看,大量水汽形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从瀑布处一直延伸到路边的一座房子。从蝴蝶园一直走到瀑布,可以明显感觉出风一点点在变大。在瀑布处的步道上风大得根本撑不了伞。

接下来我们去了瀑布的内部。为开发旅游资源,政府在桌石中打了一个隧道,形成了一个人工水帘洞。首先我们去了一个观景平台,平台位于瀑布的一侧,瀑布在高处,可以看见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色。虽然我们的门票里包含了一件一次性雨衣,但从观景平台出来还是不免被淋湿。再继续走,便来到了瀑布中央。从洞中望出去,只看见白茫茫一片,耳边是更为巨大的流水声。从隧道墙壁上的介绍中,我发现由于流水的腐蚀作用,今天的瀑布形状已经与二十年前的瀑布形状完全不同了。另一块介绍牌则写着,意外掉落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人当中,幸存者只有一名。接着我们看了介绍尼亚加拉瀑布起源的4D短片,短片效果做得不错,当然,是穿着雨衣观赏的。

尼亚加拉城确实是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摩天轮、各式餐馆、观景公交线路、观景塔、赌场……,该有的都有了。其实绕这座城市走走,不难发现基本所有的当地人都在从事旅游行业。本想着去赌场玩一把,可惜年龄没到,只能放弃。

晚饭去了牛排馆,喝了啤酒,不得不再次感慨加拿大的食物简直比美国好太多。由于昨天一晚没睡,早早回到旅馆便休息了。我们的房间恰好正对着尼亚加拉瀑布,晚上,五彩的远射灯照在瀑布上,给尼亚加拉瀑布添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在圣诞周,每晚9点尼亚加拉瀑布上都会举行烟火晚会。我们从房间的窗上观赏了烟火晚会,虽说不上是我看过最华丽的烟火,但以瀑布作背景,烟火确实非常漂亮。

第八天(12月23日)查看相册

今天起床有些晚,直接去吃了午饭。午饭在一家热带雨林主题的咖啡厅,布置得很有特色。整个餐厅被人工绿叶环绕,墙边上还有各种热带动物的模型。吃完饭我们去了观景塔,在塔顶,我们看到了瀑布全景。在高处看到的瀑布与在地面看到的瀑布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在地面看到的瀑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急速的水流与激起的大量水汽,而在高处,尼亚加拉瀑布更像是一幅画,展现着它的宏伟。

从观景塔下来,我们坐公交去了花展。花展到是没什么亮点,最好看的一个区还关闭了。但是从花展出来,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废弃的水电站。不知为何,当地没有把这座古老的水电站开发为景点。水电站的建筑风格偏向于中世纪,第一眼看去更像是一座教堂,直到看见房子正中刻的字才知道这是一座水电站。

这里是瀑布的上游,水流湍急,而且水下布满碎石。意外落下的唯一幸存者确实是一个奇迹。天色渐暗,我们沿步道往回走,在一家意大利披萨店吃了晚饭。这家披萨店的披萨是用真火烤的,烤炉就在前台后方,顾客可以看到烤披萨的全过程,火烤的披萨味道也确实与普通的必胜客披萨有所差别。

晚上我们自然去看了烟火晚会。烟火晚会的时间是每周五晚上九点,然而因为是圣诞周,因此每晚九点都有。近距离观赏的烟火晚会比昨天在窗里看到的更为壮观,尤其是结尾,满天布满了黄白相间的流苏,衬着五彩的瀑布,特别华丽。回宾馆的路上买了一碗酸奶冰淇淋,好吃得根本停不下来。本来准备第二天再去一次的,无奈到了早上十一点店都没开门。

第九天(12月24日)查看相册

起床后我们跨过彩虹桥回到美国。相比之下,美国的海关就比较松,问了两个问题便放行了。由于美国税赋比加拿大轻,海关也知道不会有人从加拿大走私到美国。接着我们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到了巴弗罗中心车站,在车站买了简单的午餐后便前往火车站。

美国的火车站非常老旧,没有安检措施,火车也开得很慢,如果要拿中国的动车当标准那简直是龟速。但毕竟是火车,比长途车还是快一点。火车上车载无线网络信号只覆盖了部分车厢,由于火车票不限定座位,我们就随机上了一节车厢,刚好没有网络。晚上十一点不到,我们便回到了纽约。

第十天(12月25日)

今天是返程日,于是我在火车上度过了平安夜并将在飞机上度过圣诞节。

早上买了城际火车票,前往纽瓦克自由机场。在纽瓦克机场,我再次感觉到纽约是座想钱想疯的城市,连上机场WIFI,居然弹出一个界面提示要使用信用卡付费,5美元一小时。在这之前,我到过的机场要么不提供WIFI,要么提供免费WIFI,还没见过提供收费的。付完1小时上网费用,第二天网络公司又莫名其妙收取了我15美元,后来打了一个电话才把这15美元要回来。

之前不清醒,以为从蒙特利尔飞往温哥华只要3个小时,后来才发觉两地还有3个小时的时差,因此总共是6个小时。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一个很养眼的中国女孩,然而并没搭上几句话,后来无聊看了一部狗血到爆的言情小说,看完便到了温哥华。

回到了气候温和的西海岸,不禁觉得东海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身上穿着又厚又长的羽绒风衣,在温哥华明显感觉有点太热了。从机场乘上公交,差不多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了宿舍。也许真的是太累了,趴在床上便睡着了,隐约记得梦中还想起了那棵似有似无的纽约圣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