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年工作后就基本没有写过文字了。上半年做了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打算回国。在回国之前,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我这几年在美国工作的日子,也算是对这七年北美生活的告别仪式。这段时间发生了“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事件之前与之后,在美国的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所以我将文章分为前疫情时代与疫情时代两个章节。
前疫情时代 - 2019-03 ~ 2020-02
可能是因为之前有两段实习经历,或者是我本身就对所谓的“仪式感”不感兴趣,我觉得第一份工作的入职日很普通:上午开了新员工大会,然后跟经理聊了聊职业规划;下午领到了第一份工作任务,组装了工作电脑并安装了工作环境。
后来的工作普通又丰富,普通在于承担的都是一位初级工程师应该承担的工作,丰富在于所在的组比较偏研究,我的工作不仅有读文档、读论文、写工程代码,还有自己组装3D扫描硬件、写游戏来生成数据等以前从没做过的工作。科技公司的职场氛围还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在湾区,大家闲暇时间讨论的也以技术或者日常生活为主。当然,刚入职的时候我的状态还跟上学时比较像,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公司,上班时间写代码,下班或周末时间打游戏(比上学时轻松许多,上学时几乎周末都要写作业),没什么所谓的“日常生活”。入职后几乎有半年时间我是没有车的,没车在湾区几乎寸步难行,所以也只能偶尔蹭同事的车出去玩。得益于公司开放的氛围,我能看到整个公司几乎所有代码,各个组也会不时开Talk讲讲新技术,这在大厂是非常难得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技术进步非常大。
入职半年后我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接下来生活就变得丰富了起来。首先我把湾区以及圣何塞附近都探索了一遍,还结识了一些可以每周一起玩桌游的朋友。沿太平洋的加州一号公路是加州最漂亮的公路,我来回开了好多遍。那段时间也渐渐开始开车去一些附近的国家公园,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载着两辆自行车和同事去火山口湖国家公园参加”Ride the Rim”,沿湖骑一圈实在很累,最后的一段路是推着自行车走的。骑完一整圈能获得一个活动徽章,不过好像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弄丢了。
加州是个比较神奇的地方,西边沿海,但往东走一些,地势会急剧升高,因此这地方有几乎所有地理风貌。冬天加州的年轻人都会去滑雪,我买了一张Epic Pass,在湾区附近能滑Heavenly、Northstar、Kirkwood三个雪场。工作后的第一个雪季我还是滑挺多的,滑雪水平以及雪地驾驶水平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雪季结束时,我基本能顺利从Kirkwood山顶的双黑上滑下来了。到第一个雪季开始时,我工作也有半年多了,说好听点处理事情变得更得心应手起来,说难听些更习惯输出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而不是继续学习。工作与学生时代还是有些不同的,真的很难让人一直维持学习的心态,一段时间后总会让人有“躺平”的想法。这里“躺平”并不是指不好好工作,而是说工作渐渐机械化了,日复一日做着差不多的事,也不去尝试做更有挑战的事。
2020我回国过了新年,没几天疫情就开始了,整个过年期间我基本被封在家里。一天半夜接到老板的电话,让我赶紧回美国,说是马上就要禁止过去14天在中国停留过的人入境了。那天晚上发生了太多事情,大概还能记得给好多家航空公司打了电话,总之最后改签到了一架禁止入境行政令生效前到美国的航班,然后天还没亮就出发去上海。那时许多人都觉得我从疫区逃走了,但在我入境美国的时候边检全部没有戴口罩,整个机场戴着口罩的也就几个华人,我心里当时就有一些不好的预感。
然后,三年疫情开始了。
疫情时代 - 2020-02 ~ 2021-09
应该说我是比较幸运的。我在疫情前完成了学业,不用害怕因为疫情拿不到毕业证,或者交着高昂的学费上网课(当时的海外大学网课平台简直是全网最贵的视频网站)。我在疫情前完成了入职,不用害怕因为疫情找不到工作。我在禁止入境之前回了美国,不用害怕因为无法入境而失去工作。回美国后的要求是自愿在家隔离两周(不过公司要求三周后才能去工作),但其实也没人监督。这里我要感谢一下我的房东,我回美国前问他会不会害怕(虽然我在中国那段时间哪都没去),如果不方便的话我可以去旅店住两周。他跟我说人都是会死的,没事。虽然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是真话还仅仅是安慰我,总之我是很感激的。三周后我回公司开始上班,大概过了一周,疫情开始在美国大规模传播,公司宣布4月中旬前在家工作。这个4月中旬后来变成了7月中旬,再变成了9月中旬,再变成了年底,最后变成了通知前,以至于直到今天,都没有通知回公司上班。
疫情刚开始的两个月,我还是像在国内一样做好防护,几乎不出门走动。但在20年5月份,我渐渐感觉美国的疫情不像是能消停下来的样子。我是学统计出身的,当时摆在我面前的两个方案:1. 损失X年的生活质量,继续防疫。2. 放弃防疫,承受不防疫患病率Y,患病后死亡率Z的风险。我那时估计,X>3, Y=100%, Z=1%, 按80年的预期寿命来算,选1明显不划算,加之在美国的舆论环境,多数人认为选1和选2是个人自由,没什么道德风险,所以我仔细思考后打算选择方案2。从此,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以及“硬核”起来,开始了长期住在车里的生活。
那段时间我组织了很多road trip,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一年半的疫情期我几乎没怎么在加州呆过,文章最前面的足迹图大部分是我在这段时间打的卡。我去了阿拉斯加的冰川,去了新墨西哥的白沙漠,在黄石的晚上拍过星空,在锡安国家公园看过峡谷,在优胜美地搭过帐篷。这段时间机票和旅店都比疫情前便宜很多,算是薅了一把羊毛。20~21雪季更是丰富,我买了Epic Pass和Mountain Collective Pass (俗称小Ikon), 把美国两大联盟的雪场几乎滑遍,也入门了单板。
说回工作,疫情期间虽然玩得比较疯,但我还是好好完成了分内的工作,我觉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干活态度吧,要么不接,接下来就把它做好。一边工作一边旅游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并不轻松。白天开车时不时要参加视频会议,好在湾区的科技公司几乎都在家工作,叫上一帮会开车的同行,在开会的时候轮换就可以实现各自在车上开会但不影响行程。但车上是真的写不了代码,我试过一次,写出来全是bug,所以就放弃了。自那之后便是晚上到旅店就要开始工作,并工作到半夜。虽说这种生活感觉过得很充实(至少塞得很满,没什么多余的时间去想别的),但确实能完成工作已经是极限了,没什么时间去学习新的工作技能,或者尝试做一些分外的活。21年升职周期,也许是年限到了,也许是工作完成得还不错,我升了高级工程师,这也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些思考
其实升职本身没有让我太感到开心,我觉得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以前的同学们也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升了一级,我确实也在做跟高一级同事差不多的事情。但是,往前看的路有些令人绝望。
我听湾区的前辈讲,入职后一般升两级很容易,再往上升更多靠的是运气,大部分人会停在那个职级很久,甚至一辈子。当然,我可以继续过疫情期间那样的生活,选择躺平在那个再往上爬性价比就很低的职级上,我会活得很舒服,但是这样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我想了很久,到底少了什么,忽然,“几十年如一日”这几个字浮进脑海,我明白了,少的是变化与成长。
我很尊重那些做着“几十年如一日”工作的人们,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也是让我们这个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石。他们中的部分人可以把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实在令人钦佩。但我不想成为他们,我希望我的工作每一年都是一个新的故事,新的挑战,而不是对去年的重复。我当然明白这其中的风险,拥抱变化其实就是放弃稳定。或许在35岁面临失业的时候,我会后悔我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本可以选择稳定的生活,我本可以安安稳稳度过这一生。我在这个阶段卡了很久很久,是的,我还是选择跨了出去。我不能在这里停下!